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报告 2022: 潮涌后的理性,整合、深化、迭代
2023 年 3 月 1 日
洞见




在2022年即将岁终之时,持续了三年的疫情画上了句号。大疫三年,不理想的经济环境为行业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行业变革的提速。


在疫情到来的2020年,我们看到中国律所在品牌和市场方面迸发出前所未有得热情,在各领域积极布局,逆势加快发展的步伐。在2021年,中国律所的发展迎来井喷,空前规模的新设分支机构,快速增长的“新”合伙人,大刀阔斧的管理改革,不同量级的中国律所在各种模式下寻找着新的破局点。


当我们以为中国律所将继续高歌猛进时,在2022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潮涌后的“理性”。领先律所的目光由外向内,着重内部核心能力建设,规模化节奏放缓,整合布局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激发内生力量,迭代管理制度,丰富专业体系,赋能品牌价值。同时,在更广泛的法律服务行业,前人探索出来的路,被更多的同仁接受。区域力量开始入局,探索区域化的律所发展之路。中国法律服务行业自上而下,一片欣欣向荣。


注:数据收录日期为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如有误差,欢迎指正。


2022年,我们看到了什么?

 1、谨慎的规模化布局

 2、内生力量的逆转

● 3、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升级

● 4、品牌意识的多维度普及化

● 5、弱势周期,金融资本业务的繁荣


一、谨慎的规模化布局

根据司法部《全面深化司法行政改革纲要(2018—2022年)》显示:2022年全国律师总人数将达到62万。而《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年)》,再次明确律师人数还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将达到75万名。在行业持续扩容,客户需求逐渐多元化以及规模化律所抗风险能力得到全面验证的当下,规模化已成为律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2021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105家律所新设194家分支机构,遍及92个城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在2022年,我们本以为这一趋势会得以延续,但结果却恰恰相反。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77家律所,新设138个分支机构,涉及90个城市相比2021年,下降了56家,更接近于2020年的123家。

66.jpeg


从整体观察,在2022年,虽然中国律所仍旧克服诸多困难新设138家分支机构,但领先律所的布局节奏明显放缓(北上广律所新设分支机构数量减少),而区域律所更为重视规模化,进一步巩固区域优势,完善布局网络。

对于律所分支机构下降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面。第一,发展思路的转变。过去很多律所的规模化扩张是加盟制,分所扩张迅速,总所对于分所的控制力较低。但在强调“一体化”的当下,律所更重注“质”而非简单的“量”,加盟所被直营所取代,布局速度明显减弱。第二,政策变化。从2021年起,官方重点关注资本参与律所、律所联盟以及律所过度商业化经营等问题,这对于许多规模所的现行模式提出了挑战。第三,疫情影响。在2022年,疫情的封控政策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法律服务行业也不例外,交通的受限,必然导致律所跨区域布局节奏的迟缓。

(一)核心高地优势减弱,中西部空间广阔

在过往数年中,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是毫无争议的律所布局热点区域,两个世界级城市群的经济活力吸引了所有国内顶尖律所的目光。在2022年,长三角与珠三角虽然仍旧在律所的布局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对于相对空白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律所的开拓热情要明显更高。

1、长三角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长三角地区共有19家律所,新设21个分支机构,相比2021年31家律所新设41个分支机构的成绩,有明显的下降。

67.jpeg

在布局长三角的19家律所中,其中北京律所8家、上海律所6家、江苏律所3家、广东1家、湖北1家。值得注意的是,8家北京律所新设的8家分支机构中有4家集中于浙江。

68.jpeg

2、粤港澳大湾区

在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2家律所新设19个分支机构,相比2021年21家律所新设29个分支机构的数据,也有明显的降低。

69.jpeg


在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12家律所中,广东本土律所6家、北京律所5家,上海律所1家,广东本土律所持续深耕区域,维护自身的基本盘。

70.jpeg


3、西南地区

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新设的分支机构数量增长明显,共有23家律所新设29家分支机构,在新设分支机构总量大幅度下降的前提下,西南区域的新增分支机构,要远高于2021年的17家。

71.jpeg

在总计29家分支机构中,北京律所新设13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西南本土律所新设10家分支机构,可以预见的是,北上广领先律所已经注意到了西南沃土。

72.jpeg

4、中部地区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中部地区(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共有20家律所新设21个分支机构,新设分支机构的20家律所中,北京律所11家,广东律所3家、上海律所2家,江西律所1家、湖南律所1家、湖北律所1家。

73.jpeg


5、西北地区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共有9家律所新设11个分支机构,略高于2021年西北地区新设分支机构数量。

74.jpeg


长久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律所规模化布局的关键,因此,在过往的律所布局中,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难以受到律所的重视。在“一带一路”与海南自贸港等政策的影响下,西北地区与海南曾短暂成为律所布局的热点,但当政策热度消减后,律所的规模化布局回归本质。

2022年,西南地区成为律所布局的热点区域的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为助力国家基本解决“无律师县”问题,在2022年,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9家律所在西藏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加强公益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实践。二是区域头部律所的开拓,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新设楚雄、西盟、昭通三家分所,四川发现则先后布局广元、广安、眉山、自贡四地。

(二)区位优势主导城市布局

在2021年的调研中,青岛与郑州因为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律所布局的热点城市之一。在2022年,138家新设分支机构共涉及90个城市,与2021年92个城市的分布范围比较接近。海口、郑州、武汉成为律所布局热点城市的前三位,受政策因素影响,海南连续第三年排名前列(2021年7家,2020年50余家)共有7家律所在海南省新设分支机构,郑州也延续了2021年的区域热点地位,先后有北京雷石、策略、华商、京都、友恒、泰和泰、卓建7家律所布局郑州。九省通衢的武汉取代青岛成为新热点,区位优势仍旧是主导城市布局的关键。

 

75.jpeg

相较于广州、深圳,武汉无疑是律所布局热点中的后起之秀,在布局武汉的相关访谈中,“中部崛起”是高频词汇,作为“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的九省通衢之地,武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基础坚实,具有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先天优势,发展空间广、后劲足、潜力大,是商机无限的投资沃土。

(三)律所的品牌辐射能力

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实现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是律所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律所的品牌辐射能力,北上广律所由于起步较早且经济环境相对发达,具备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在辐射能力上一直领先于其他区域律所,这一趋势在2022年也并不例外。

2022年,新设分支机构的77家律所来自13个省市,其中北京律所30家新设55个分支机构,上海律所14家新设23家分支机构,广东律所13家新设29个分支机构。


76.jpeg

相较于2021年,2022年,北上广领先律所的规模化发展明显更为谨慎,北京律所新设分支机构减少16个,上海律所新设分支机构减少19个,广东律所新设分支机构减少8家。

1、北京律所青睐武汉、郑州

北京律所作为品牌辐射能力最强的区域,其55家新设分支机构共涉及36个城市,其中武汉和郑州是相对领先的两个城市,分别有四家律所新设了分支机构,另有3家律所布局广州、重庆。

77.jpeg

 

2、上海律所布局分散

2022年,上海律所新设的23家分支机构,共涉及21座城市(海华永泰与上海天璇布局苏州,邦信阳中建中汇与瀛泰布局临港经济开发区),整体布局相对分散,与2021年深耕长三角地区的趋势略有不同。

78.jpeg


3、广东律所深耕本土

2022年,广东律所新设的29个分支机构,共涉及20个城市,其中主要集中在深圳(包括坪山及前海),29家新设分支机构中,有10家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本土律所的深耕趋势颇为明显。

79.jpeg


(四)持续萎缩的国际化进程

2022年,中国律所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萎缩,仅有德和衡(马德里)、海华永泰(巴黎、伦敦)、广悦(悉尼)、锦天城(东京)4家律所新设了5个分支机构。


二、内生力量的逆转


律师是律所的核心,随着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快速崛起,中国律所关于人才的争夺逐渐日趋激烈。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66家律所通过晋升或加盟的方式产生了1204位新合伙人,连续第三年大幅度上涨。

80.jpeg

(一)晋升反超加盟

外部引入与内部晋升是律所获得合伙人的主要方式,在上一年度的观察中,晋升产生的新合伙人(277位)略多于加盟产生的新合伙人(244位),但通过晋升获得新合伙人的律所(42家)略低于通过加盟获得新合伙人的律所(47家),虽然晋升产生了更多的合伙人,但对于更多的律所来说,外部引入才是其获得新生力量的关键。在2022年,这一趋势被逆转了。

81.jpeg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明确知晓产生方式的合伙人共计983位,其中通过晋升方式产生617位合伙人,占比63%,通过加盟的方式产生“新”合伙人366位,占比37%。相比2021年,晋升产生的“新”合伙人增长了340位,加盟产生的“新”合伙人增长了122位。

82.jpeg

同时,在总计66家产生“新”合伙人的律所中,通过晋升获得合伙人的律所有55家,相比2021年上升了13家。通过加盟获得合伙人的律所有46家,相比2021年减少了1家。

83.jpeg

从城市细分观察,2022年,北京已知晋升方式合伙人共有267位,其中晋升151位,占比56%,加盟116位,占比44%。相比2021年,晋升合伙人占比增长21%。

上海已知晋升方式的合伙人共有195位,其中晋升107位,占比55%,加盟88位,占比45%,相比2021年,晋升合伙人占比增长9%。

在北京、上海之外,2022年,已知产生方式的合伙人共有301位,其中新晋升188位,占比62%,加盟113位,占比38%。相对于2021年,晋升合伙人占比增长22%。

综上可以看出,晋升不仅产生了更多的新合伙人,通过晋升获得新合伙人的律所数量也超过了通过加盟获得新合伙人的律所数量。北京与上海的合伙人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不是个别区域的巨大优势影响了最终结果,而是自上而下,全方位的进步。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优秀合伙人流通性减弱、晋升体系的完善与青年律师成长是关键因素。

优秀合伙人的横向移动是律所快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优秀的合伙人需要漫长的时间沉淀与经验积累,经过数年的争夺,可流通的优秀合伙人数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律所是人合性组织,引入律师与律所在磨合过程中,出现文化价值观不统一的问题,使律所规模化的实际意义减弱。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律所的晋升制度与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内部优秀律师也在持续成长,新生代力量可以更好的满足律所发展需求。因此,在2022年,晋升逆转加盟成为律所获得新生力量的主要方式,中国律所开始进入内生力量的迸发期。

(二)城市分布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区域分布严重失衡,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优秀律师集聚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

从城市分布来看,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收录986位明确执业城市的新合伙人,分布在46个城市,相比2021年的30个城市,涉及的范围更加广阔,其中北京、上海仍旧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分别新增了306位、216位合伙人。

84.jpeg

在2021年,仅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新增合伙人超过30名,在2022年,这一数据达到11个,成都新增合伙人数量更是超过广州达到39名。

辐射范围的越发广阔,一方面说明,越来越多的区域律所开始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争夺,另一方面,也说明全国性律所的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多家全国性律所晋升地方分所合伙人)。

(三)男女比例

在法律服务行业关于律师性别的话题偶有争议,虽然法学院的女生数量一直远多于男生,但受限于执业带来的生活压力,大部分女性法学生更倾向于考公或成为一名法务,最终选择成为律师的数量并不占优势,在连续数年的调研中,新产生的合伙人中,女性合伙人也一直低于男性合伙人。如果具体观察到律所的管理层,女性合伙人的占比则更为稀少。

85.jpeg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已知性别的“新”合伙人共有1171位,其中男性合伙人680位,占比58%,女性合伙人491位,占比42%,相比2021年,男性合伙人下降2%。虽然,女性合伙人的数量略有提升,但仍少于男性合伙人,男性合伙人的增长数量要高于女性合伙人。

86.jpeg


(四)人才争夺与培养

在2021年的观察中,中国律所对人才的争夺已不再局限于合伙人层面的争夺,而是从法学生到合伙人的全领域争夺,形式各异的实习生培养计划,雨后春笋般的实践基地,成为律所人才争夺的重要战场。

2022年,中国律所继续推进内部培训体系的建设,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38家律所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建树,或推出长期人才培养计划,或与高校展开合作,培养范围涉及实习律师、青年律师、合伙人等多个维度,以满足不同阶段法律人才的发展需求。

87.jpeg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累计有21家律所与高校达成人才培养项目、实践基地等方向的战略合作,为培养高素质法律服务人才搭建平台,贡献力量。

在加强外部合作的同时,律所进一步构建内部培训体系,先后有华商(鲲鹏计划)、汇业(弦月计划)、海华永泰(海之星)、竞天公诚(竞英计划)、中联(青苗计划)、植德(加速营)等律所推出定制版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为加强青年律师间的沟通与互动,2022年,安徽润天、德恒东莞、恒都、湖北百思特、京师、江西瀛洪仁、尚公、盈隆、卓建9家律所成立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旨在帮助青年律师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增加社会资源。


三、管理理念的升级与进步

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在传统执业模式逐渐被打破的当下,律师与律所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对律所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疫三年,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让律师事务所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帮助律师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律师执业提供更完善的支持,开始考验中国律所的管理者们。

2022年,在新律动持续关注的律所管理动态中,总结出改制、换届、专业化、数字化四个关键词。

(一)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

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度是一种较新的合伙形式,类似于英美法中的有限责任合伙,这一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各类专业人士执业特点与普通合伙人无限连带责任之间的矛盾及传统合伙的人合性与专业组织规模化经营的矛盾。

特殊的普通合伙在律师界尚属于新生事物,在2009年,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才改制为北京市首家特殊的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博和汉商、德禾翰通、丰瑞、金台、稼轩、乾成、时代九和、卓纬、卓信9家律所改制为特殊的普通合伙制律所,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的风险控制,降低合伙人的风险敞口,为律所规模化建设铺平道路。

(二)管理层履新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领先律所大多创设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关于“传承”的命题,早已成为律所稳定发展的关键。相较于中国律所早期管理的“一言堂”,如今,中国领先律所已普遍建立起以合伙人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管委会为日常决策机构,以执委会为执行机构,以监事会为监督机构的管理体系,并逐渐形成“三年”一个周期的轮换制度。

88.jpeg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17家律所迎来新的管理层,重构管理职能,迭代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在换届过程中,相对较短的“执政期”逐渐暴露出既定战略难以延续的问题,尤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浓重的个人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律所的品牌发展方向。在2022年的换届中,律所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换届律所的主要管理层得以保留,换届的意义在于,引入新生力量进入管理层,实现管理层面的传承。同时,调整各合伙人的负责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权力的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新设合伙人会议主席,李大进律师担任首任合伙人会议主席,这标志着天达共和核心管理团队的平稳过渡,管理的指挥棒传递给年轻的一代。

(三)专业领域的探索与细分

如今,关于专业化发展的争论,已经从是否要进行专业化向如何实现专业化转变。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2022年,共有34家律所新设47个专业服务团队与机构,整体相较于2021年,减少了24个。

89.jpeg


在过往的调研中,中国律所的专业化发展集中于相对小众、前沿的业务领域,律所希望借助专业化发展机制,集中优势力量,提前取得突破,抢占前沿业务领域的新蓝海。2022年,在总计47个专业机构中,涉及合规领域的共有10个,在所有业务领域中,占比最高。同时,城市更新、数据合规、海洋法、碳中和等新兴业务领域也被诸多律所青睐。在探索新兴业务领域的同时,中国律所也更注重宽泛领域的细分化探索,如刑事领域延伸出刑事辩护、刑事合规、金融犯罪、网络犯罪等。

专业体系化建设是律所在初步实现规模化后,进一步激发优势的关键。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促进所内合作,转化内部市场,才能避免松散的“律师联盟”,才能最大化实现规模化的真正意义。

虽然从数量上观察律所新设专业机构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从律所层面观察,在2022年有更多的律所参与到专业体系化建设中,八谦、海润天睿、华商、剑桥颐华、隆安武汉等多家律所全面梳理内部专业化布局,律所的专业化发展从律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建设,逐渐升级为律所内部的专业融合建设。

同时,律所专业化建设不仅局限于探索更多的业务领域,在形式上也逐渐形成品牌化。2022年,大成着力打造专业品牌化,19个专业组全面升级专业品牌形象,强势打造“大成金融+”“典实成今”“青竹计划”“大成小论”“鲲鹏计划”等专业化品牌,通过“专业+行业”的交织网络将各团队紧密连接,完善专业扶持、市场推广、案源转介、质量控制等配套制度建设,使大成专业化建设日臻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律所的专业化建设正在逐渐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2022年5月10日,天驰君泰牵头18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与行业协会进行融合共建,加强法律服务的专业化进程。

(四)差距明显的数字化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社会将开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的颠覆性革命,新行业形态、新商业模式与新型组织架构都将随着数字化转型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中国法律服务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是业内讨论的热点话题,但在此前更多局限在硬件或软件方面的单一提升。在2022年,我们除了看到硬件的提升外,部分律所已经在服务端、业务端、支持端、管理端将数字化作为系统化工程进行打造,同时,不同层级律所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

在服务端,声驰与安倍达先后引进数字化办公系统,完成律所内部资源连接,形成协同机制,持续加强律所基础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业务端,为解决常见场景下的电子证据问题,天同推出集合“法律+技术”重磅打造的新诉讼法宝——“电子证据实验室”,成为法律服务行业内首个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能力验证的专业机构。

在支持端,君合着力打造KMS知识管理系统,成为首家斩获China MIKE大奖的中国律所,取得打造“数字化律所”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在管理端,盈科大数据管控平台全新升级包含智慧盈科•数字呈现、魅力盈科•风采无限、盈科全球法律服务网络三大主题,共42项维度、108个基础分析组的数据管理支持及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的垂直数据衍生项目,通过数据采集、整合、分析、透视进行数据监测,清晰有效地将数据进行解读和传达,进而高效准确的实现管控目标,做出判断与规划。为律师事务所的运营管理环节提供分析洞察,从而做到以敏捷的反应把握客户和市场的迅速变化。

在更深的层面上,走在前沿的中国律所已经开始探索元宇宙空间的虚拟律所。2022年,大成正式入驻百度“希壤”元宇宙空间,建成与现实职业环境完全对应的数字化的大成元宇宙大厦,完成现实律所与虚拟律所的互相融合,实现共生。


四、品牌意识的多维度普及化

如今的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再谈“酒香不怕巷子深”就稍显有些不合群了。2022年的中国律所在品牌建设方面突出一个字“卷”,从对办公场所的升级到品牌基础设施建设,再到评奖评级,中国律所在品牌建设方式,传播手段,内容塑造等方面持续创新。不同以往的是,区域律所在品牌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办公环境、评奖评级等方面表现活跃。品牌意识在更广的范围内被接受和重视。

(一)品牌“周年”的标配

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37家律所对自身的品牌形象进行了升级迭代,相比2021年增长了18家律所。在形式上,除了相对传统的视觉形象,中国律所在吉祥物、所歌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新尝试,随着中伦、天同等极具代表性的律所先后布局视频号,律所品牌或将正式进入视频化传播阶段。

90.jpeg

在进行品牌升级的37家律所中,有21家律所迎来“周年”,从“92派”律所的周年品牌宣传来看,周年品牌标识、新官网、宣传片已成为律所品牌“周年”的标配,与之相对应的系列专业活动、人物访谈、庆典活动纷沓而至,“周年”成为2022年中国律所品牌建设的重要抓手。

从整体趋势而言,品牌建设已经不再是只有顶尖律所才能拥有的奢侈品,越来越多的律所开始探索专属的品牌化发展之路,区域律所也纷纷摸索地域特色的品牌战略,在2021年对品牌进行升级的19家律所中,仅有2家律所为非北上律所,而在2022年对品牌进行升级的37家律所中,有13家律所为非北上律所。区域律所正在逐渐拉近与行业领先律所间的差距。

 

同时,从多家顶尖律所更换市场品牌总监也可以看出,领先者也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希望通过引入更优秀的人才,继续提升竞争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律所的品牌竞争将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入局者将为中国律所的品牌建设带来新的形式和创意。

(二)办公环境的升级

一个好的办公场所,在展示品牌形象的同时,也代表着律所的实力,其背后是专业性的支撑与高创收的保障。2022年,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领先律所中,共有57家律所乔迁新址(包含扩租办公室),相比2021年的59家略有下降。

91.jpeg

在新律动的观察中,律所扩充办公面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法律服务行业的持续扩容使律所规模的自然增长速度有所提升,多家律所先后多次扩充面积以满足办公需求。第二,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致使部分办公场所空置,租金下降,律所借机升级办公环境,更好的为律师执业赋能。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乔迁的59家律所中,有40家区域律所及综合大所的地方分所,在2022年乔迁的57家律所中,区域律所及综合大所的地方分所达到47家。在整体数量下降的情况下,2022年,区域律所及综合大所的地方分所的乔迁数量反而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律所在规模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一段距离,对品牌形象更为重视,进而对办公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产生了更多的升级需求。


(三)连升7年的评级榜单

作为律所展现专业实力与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评奖评级一直备受律所、律师的重视。以律所最为关注的钱伯斯为例,中资律所、律师的上榜次数连续7年保持上升。

92.jpeg

在2023年指南中,共有220家律所在62个领域获得认可,上榜总次数共计641次;有1138位律师在69个领域获得认可,人次较往年增长迅猛。[1]

在上榜律所数量与上榜律师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评级机构对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进一步细分,2023年较2022年钱伯斯新增6个业务领域,分别为“通信媒体:股权融资”“通信媒体:科技与通信”“证券:诉讼”“公司/商事:河南”“公司/商事:海南”“公司/商事:河北”。The Legal 500也推出了首届亚太绿色指南榜单。

在主流评级机构持续拓宽评级范围的同时,国内媒体也积极推出特色榜单,智合发布《2022中国律所榜单指数排名Top100》,新则发布《2022中国规模最大60家律所排名》,律新社发布《中国律所卓越品牌发展报告》,律商联讯发布首届“40位40岁以下精英”榜单,更接近本土化的评级机构将从更贴近中国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的角度,以最完善的评价体系,产出最公正的榜单,丰富中国律所的评奖评级渠道,助力中国律所的品牌建设与发展。


五、弱势周期,金融资本业务的繁荣

2022年,经济形势的不乐观导致市场信心不足、预期不稳,部分行业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债券等金融相关领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一)资本市场

伴随着注册制的不断深入,中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阶段。2022年,在A股市场上,共有56家律师事务所为344家企业提供IPO服务,其中北京中伦(44单)、上海锦天城(36单)、北京德恒(26单)分列前三位。相比2021年,律所数量与新上市公司数量均有所下降[2]

93.jpeg

从收费情况观察,56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费总额为21.86亿元,平均单费的平均数为564.13万元,从律师收费总额排名来看,北京中伦稳居第一,总收费达到3.24亿元,上海锦天城、北京德恒紧随其后,分别为2.22亿元、1.71亿元[3]

另外,备受关注的北交所在2022年,共有34家律师事务所为8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IPO提供了法律服务,上海锦天城(14单)、北京德恒(7单)、北京中伦(5单)分列前三位[4]

(二)并购重组

在2022年,共有27家律师事务所成功承办了46单并购重组项目的法律业务。北京国枫、北京中伦、上海锦天城并列第一,业务单数均为4单[5]。律所数量与服务企业数量,相较于2021年均有所增长。

94.jpeg

同时,在新增合伙人的业务领域统计中,在总计1204位合伙人中,涉及并购领域的合伙人有345位,在所有业务领域中排在首位(由于律所业务领域表述不统计,本数据仅代表关键词检索结果)。

(三)债券

在2022年的业绩观察中,债券市场迎来繁荣,在新律动长期关注的200余家律所中,总计89家律所的1659个收录业绩中涉及债券领域的共有243个,其中包含94个“首单”发债业绩。(数据来源于新律动日常数据积累,综合考虑律所业绩披露情况,数据仅供参考)

六、展望2023

经过三年的改革,中国律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在2023年,疫情将成为过去式,中国律所的改革成果将迎来大考,我们是否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怎样的发展模式更适合中国律所,留待未来我们去共同验证吧。


注释:

[1]《独家解读丨2023钱伯斯榜单三大关键词:突破、超越、创新;2023年1月15日,智合

[2]《中国A股2022年度IPO中介机构排名(保荐/律所/审计)》,2022年12月30日,梧桐树下

[3]《2022年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中介机构收费排行榜》,2022年1月6日,梧桐树下

[4]《北交所2022年度IPO中介机构排名(保荐/律所/审计)》,2022年1月1日,梧桐树下

[5]《2022年并购重组中介机构排名(独立财务顾问/律所/审计/评估)》,2022年1月2日,梧桐树下


95.jpeg


  • Add.
    北京市朝阳区朝外SOHO B座1017A
  • Tel.
    +(86)-10-65083967
    (周一至周五10:00 a.m.to 6:00 p.m.)
Follow Us

Copyright © 北京众垒公关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39629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