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北京市朝阳区朝外SOHO B座1017A
-
Tel.+(86)-10-65083967
(周一至周五10:00 a.m.to 6:00 p.m.)
法律品牌观察通过《新律动》栏目长期关注200余家中国领先律所(包含北、上、广及各区域领先律所)的发展动态。在2021年第一季度结束之际,我们对这200余家领先律所的动态进行剖析整理,从细微之处洞察中国法律服务行业战略布局、专业化、人才引进、品牌活动的关键节点,以供广大行业同仁借鉴参考。
季度观察重点 1 北京律所的辐射能力最强 2 专业化发展持续精进,小众领域吸睛 3 晋升是律所合伙人数量增长的主要方式 4 52%的律所品牌活动在线上进行 一 国内布局分散、国际布局放缓 在21世纪初,规模化发展开始成为中国律所战略规划的重要核心。分所的布局选择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从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逐级递推,中国律所争夺市场高地的“硝烟”从未散去。 (一)北京律所的辐射能力 在2021年第一季度,从法律品牌观察长期关注的200余家律所中得出,共有27家律所新设34个分支机构,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分别在北京通州区、成都、杭州、武汉、常州设立5家分所。君泽君、华商、新闵、清律新增2家分所。 从地域分布上观察,27家进行新布局的律所中,北京律所有17家,占比63%。上海律所有5家,占比18%。 (二)省会城市最受青睐 从分所的布局选择上来看,整体相对分散,选择最为集中的城市是成都,恒都(成都)、清律(成都)以及通商、泰和泰进驻天府中央法务区。 从城市等级上来看,省会城市最为瞩目,在总计34家分所中,有18家布局在包括石家庄、郑州、哈尔滨、南昌、昆明、贵阳等13个省会城市中,占比为53%。 (三)关于中国律所未来的尝试 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法律品牌观察还注意到两个新的现象,对于中国律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那就是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和北京因特律师事务所先后成立,他们代表了中国律所在两个发展方向上的不同尝试。 中联律师事务所脱胎于中世联盟,是由全国多家知名律所发起创立的全国性品牌律所。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除在上海设立总所以外,已在重庆、广州、贵阳等地区将联合的律师事务所转换为分所,年内陆续还将有8家律所转换成分所,法律服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法律市场,为律所跨区域发展、整合全国法律服务资源打造国际化品牌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德衡律师集团推出互联网概念律所——北京因特律师事务所,这是一家集数字智能、共享办公、全员事业合伙人等概念于一身的无边界律所,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律所的数字化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联与因特代表了中国律所未来的两种尝试,中联选择相对传统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寻求资源整合,从量变走向质变。因特选择拥抱技术,希望用技术的手段解决律师的执业痛点和发展难题。中国法律服务行业走过40年之后,正在进入升级发展的迭代期,究竟怎样的路最为适合未来的中国律所?这需要更多的同仁共同探索。 (四)国际化布局,大成一枝独秀 在国际布局方面,受新冠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律所仍旧延续了2020年的布局趋势。除大成继续在美洲完善其国际化服务网络外,仅有泰和泰(曼谷)分所,高文美国南部办事处成立。 二 传统模式精进与新模式探索并行 同一个优秀的个体,在不同的组织平台上所创造的价值会完全不同。后者恰恰说明,组织管理本身的价值。中国律所特殊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放大了管理模式的巨大价值。 (一)专业化持续精进,小众领域吸睛 在2020年的复盘中,律所在新兴领域的专业化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趋势之一。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律所专业化建设持续精进。广悦、华商、兰迪、求正沃德、泰和泰、兴业6家律所新设7个专业机构。其中泰和泰艺术法律中心成立,华商成立物业管理(社区治理)专业委员会,布局小众业务领域,颇有弯道超车的势头。 (二)新协作模式探索 跨地域管理与跨领域协作一直是律所无法整合自身内驱动力的巨大阻碍。总所与分所之间如何联动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多领域共同服务如何协作打造极致的客户体验?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法律品牌观察到中国律所正在探索一些新的机制。 2021年3月13日,华商律师事务所粤港澳分所(联营所)联席会首次会议召开,各分所、联营所、围绕健全合作共享机制、建立统一协调、资源对接的平台、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和推广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区域影响力等问题展开讨论,正式拉开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序幕。 2021年2月7日,德和衡简家骢永本金月(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德和衡)与丹麦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丹麦)就联合服务中资新能源汽车企业成立联合工作团队,贡献双方各自优势能力与资源,通过提供全方位的商业、法律、财税支持,成为中资新能源车企出海欧洲的最佳合作伙伴。律所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跨界联合已经不算创新,但就单一客户成立联合团队,在单一领域实现全面合作的尝试极具开拓意义。 (三)拓展边界的需求高涨 在2020年的复盘中,共有28家律所与51家其他行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覆盖业务、媒体、科技、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中国尝试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拓宽法律服务的行业边界的趋势初现。 2021年,这一趋势更为明朗。仅第一季度就有15家律所与其他领域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三 晋升是合伙人群体数量增长的主要方式 2021年第一季度,在法律品牌观察长期关注对200余家律所中,32家律所以加盟或晋升的方式新增265位合伙人或顾问。其中通过晋升方式增加的合伙人/顾问数量达到185名,占比为70%。 在总计32家律所中,14家律所没有通过晋升的方式产生新的合伙人/顾问,9家律所没有通过加盟方式引入合伙人/顾问。 随着中国律所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升级,人才培养计划逐渐落地,内部晋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内部晋升已经成为中国律所合伙人群体数量增长的最主要途径。 四 52%的活动在线上举行 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法律品牌观察重点关注律所品牌活动,在长期观察的200余家律所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3家律所举办了90场品牌活动。 从活动形式上看,在总计90场活动中,有47场是通过线上的形式开展的,占比52%,线下开展的活动为43场,占比47%。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线上方式正在成为中国律所开展品牌活动的主要方式。 从地域分布上看,在总计43场线下活动分布在11个城市中,上海举办19场排名第一位,北京举办10场排名第二。 从活动类型上观察,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涉外领域活动数量最多为15场,占比17%。合规领域排在第二位,共计举办13场,其余如知识产权、刑事、投融资、民法典等主题也分别举办了5-9场不等(部分活动涉及领域有所交叉)。 五 结语 在《复盘2020:疫情冲击下,中国律所逆势提速》一文中,我们讲到“中国律所的变化是细微的,即使疫情的影响巨大,但除“国际化”放缓外,并未偏离原有的轨道,反而是原本在逐渐推进的品牌、科技、专业化等固有趋势得到了提速。” 从第一季度的表现来看,疫情对中国律所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国际化布局和涉外业务领域两方面。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仍在延续,对新技术的追求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更加深入。整体呈现平稳、持续的发展状态,就像一头下山的猛虎,正在蓄力、蛰伏。 法律品牌观察《新律动》致力于报道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的最新动态,涵盖布局、管理、晋升、业绩、活动等多个领域,信息来源主要为各律所微信公众号的公开信息,欢迎各大律所主动提供新闻资讯。联系方式:邮箱 liuyang@bjzhonglei.com;微信号:825596903。联系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