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律所发展的灵魂,有着导向、规范、凝聚、融合、激励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大部分中国律所来说,文化建设是相对缺失的。究其原因,大部分律所对于文化建设“不得其法”,或空有设想难以落地,或落地后难以持续,最终导致文化建设逐渐沦为“空谈”。
本期,法律品牌观察就来与大家讨论,律所文化建设的原理、开展时段以及如何落地的具体逻辑,希望对正在尝试文化建设的律所能够有所裨益。
文化并不是一种脱离现实世界、高大上的东西,而是现实的,是为律所战略理想服务的,是为律所赢得竞争服务的。
这张图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意识到,律所文化和律所业务是一体的,战略目标和现实问题催生文化建设需求,文化建设影响员工行为,而员工则是律所能否实现战略目标,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一家律所的文化源于何处,这和律所文化的很多特点密切相关。
律所文化不是纸面宣传,而是一群人信仰什么,如何思考,如何做事。
律所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阶段性组织特征会决定阶段性律所文化的侧重。
律所的商业模式本质上决定了律所的愿景和核心价值观。
文化建设贯穿律所发展始终,整体可以划分为酝酿、落地、革新三个阶段。
中国律所以“合伙制”为基础,文化的趋同是“合伙”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律所在创所之初就开始了对文化的酝酿。合伙人之间依赖对彼此过往的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形成创始人团队,而创始人团队的文化、风格决定了一家律所的文化基因。
文化建设的落地则根据律所模式、需求、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不同。传统律所虽在潜移默化间也形成了文化的基因,但落地往往滞后。在进入变革期后,文化的凝聚力、导向性等重要作用开始凸显,文化建设才逐渐落地。近年来,各种模式的新型律所层出不穷,其在创所之初就对律所文化进行梳理和落地,借助文化的融合、宣传作用,实现快速发展。
文化是为律所战略理想服务的。当律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文化建设也将进入革新期。由于律所战略目标的转移,文化也将随之变化,新的使命、新的愿景将衍生出新的价值观,也对员工行为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律所的方方面面。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化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将文化建设过程拆解成阶段性目标,并明确我们要建设的是怎样的文化。
律所文化由内到外分为三个层次,即表面层的物质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第一层,物质文化。表面层的物质文化是律所文化建设的外在物质表现,包括:服务特色、办公场所、logo、vi、宣传册等均在此范畴。
第二层,制度文化。中间层次的制度文化是律所具有自身特色的各项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内部员工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是企业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转化为表层物质文化的中介。
第三层,精神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一并认同并且信奉的基本信念、理念、价值观和各种道德规范等,是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对其他层面的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明确目标后,我们需要实现这些目标。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向下继续细分为回顾梳理、提炼价值观、行为规范、仪式、视觉五个递进的环节。
律所文化来自过往的经历,而且是组织内部人们所共享的经历。对于律所来说,不同阶段的律师对文化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不同的驱动因素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所以对律所文化现状的梳理需要从组织、年限、年龄三个层面展开。
组织机构层面:律所创始人、管委会、合伙人、业务带头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等;
入所时间层面:创始期、20年及以上、10年及以上、新入所等;
通过对不同阶段受访人的调研,总结提炼文化特征、现存问题和建设需求,以确保后续文化建设工作契合事务所实际,切实达成文化建设的目的。
后事不忘前事之师。回顾律所文化的发展历程,通过总结回顾、挖掘律所文化的核心内涵,梳理各阶段时间节点、标志事件和文化特征,体现伴随时代发展,律所文化有源所溯,并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完善,完善中深化。

律所文化发展的三个历程
文化价值观是“组织在冲突下的选择”。律所内部必然存在处理管理中的基本矛盾和企业内外重大关系的原则和优先顺序。
调研出来的文化特征是复杂的,价值观无法覆盖所有关键词。因此,我们需要确定优先顺序。
● 律所的“是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 律所的“优先”:在冲突下,什么第一?什么第二?以什么为先?
● 律所的“相信”:律所对于未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 律所的“原则”:律所认为应该坚持什么?
在充分考虑律所所处的地位、环境、行业发展前景以及事务所实际经营状况,结合合伙人对事务所发展的考量,从事务所发展的众多选择中,确认事务所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核心指导思想确立事务所普遍认同,体现其自身个性的文化特征的价值体系。
在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对人文特征进行梳理、挖掘,律所提炼出适于律所的议事文化、决策文化、专业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制度文化、客户服务文化、品牌传播与市场推广文化、文体活动文化、党建文化、公益文化等。基于这些文化的持续发展,律所会诞生一系列的行为要求,就是文化制度。
制度规范普遍有两种界定方式:
正--负向行为定义法:提倡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
行为描述法:在---情况下,能够---这样做,从而产生---的结果。
制度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员工的行为是否规范会产生绩效,由此延伸出激励、奖惩以及更多的文化建设活动。
在明确价值观,完善文化制度后,需要通过一些“仪式”对律所文化进行强化和传递。“仪式”是各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教育、评价、奖惩,从而形成一个文化落地的价值链条。
在事务所文化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视觉形象是依附于事务所理念的,但却依靠它来识别和传播。它是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所以律所需要认识到视觉形象的重要性,通过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来树立事务所的文化形象。视觉设计是律所文化最后的输出物,是最直接的文化接触点。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风格”和“隐喻”是视觉形象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了避免规划的“落空”,明确的时间表与阶段性目标是促进文化建设落地的重要约束力和执行标准。
实现认知到认同,在全所层面对文化建设相关工作提升共识
转变管理观念,加强律所一体化管理,提升决策能力,在文化建设方面年年有新举措
形成各项文化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以活动、传播促文化建设
对内加强文化管理,对外加强市场发展,提升律所凝聚力,提高律所影响力,打造律所全新的形象,形成享誉业内的特色律所文化
第一年,制定《律所文化管理工作五年规划》,加强对规划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提炼形成律所的价值观符号体系;建立文化建设委员会有效落实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加强形象设计工作,实现物质层面和理念层面的结合。
第二年:全面落实事务所各部门、岗位参与文化建设的工作标准,积极推进事务所文化转型的步伐;建设各项规范制度,强化事务所成员的行为规范建设。
第三年:形成事务所独特鲜明的文化建设体系,形成规范化管理,事务所在业内外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品牌形象有所提升。
第四年:以人才、管理、品牌构成事务所的无形资产,帮助事务所在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年:全面实现文化建设各项目标,已深刻形成极具文化特征的品牌认知,寻求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文化作为律所长远发展的“软实力”,不仅可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人才,还能增强凝聚力,促进律师与律所互相成就。这些特殊价值需要以“百年大所”为目标的中国律所,提升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律所文化的塑造非一朝一夕可建立起来的,也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点点滴滴。